公司是一家立足电网领域,聚焦电力系统电能质量,专门干电能质量监测设备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提供电能质量测试评估等技术服务,并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电能质量整体治理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主要是做为电力行业提供专业的电能质量监测、分析评估业务,产品包含电能质量监测装置、电能质量监测系统、技术服务等,大范围的应用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各地方电网公司、新能源、冶金、石化、建材、纺织、矿产、轨道交通和电动汽车充电站等行业。公司通过招投标网站以及其他渠道上发布的招投标信息来掌握新建项目信息,积极参加目标客户的招标或洽谈,公司依据实时原材料采购成本和项目所在地物流成本,考虑其市场行情报价变动趋势测算产品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再加上一定的利润率确定销售投标价格。中标或者商务谈判后,由销售人员与客户衔接签订购销合同,公司按合同要求组织生产部门排产进入生产、质检、入库、发运流程,部分项目按照客户的真实需求进行现场技术服务,最后完成开票、回款流程。通过销售上述产品,形成业务收入及利润。
报告期内,公司的盈利主要来自于电能质量监测装置、电能质量监测系统、技术服务等业务产生的出售的收益与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公司通过持续研发和技术创新促进产品一直在升级,丰富装置硬件和系统软件的产品结构,以快速应对市场变化,满足下游客户的真实需求,持续的研发及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是公司稳定盈利的重要保证。
经过多年的沉淀与积累,公司在市场业务拓展、产品研发技术、品牌形象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快速的发展,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30余个省市。公司已通过ISO9001、ISO14001、ISO45001、ISO/IEC27001四大管理体系认证,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和相关资质,基本的产品获电力行业国家级检验测试中心、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和各省市相关检验测试中心的权威测试认证,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2022年,公司管理层围绕年初制定的经营目标,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推进公司业务和经营业绩的持续稳健发展。
财务状况: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为313,684,607.50元,相比期初增加124,538,295.96元,增长65.84%,流动资产相比期初增加125,765,172.51元,增长90.52%,主要为公司北交所上市公开募集资金所致。
经营成果:报告期内,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97,859,985.15元,相比上年同期增加7,943,994.36元,增长8.83%;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有所增长,且在手订单充足,但受人工成本增加、搬新厂区后厂房折旧、管理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实现净利润25,116,163.34,相比上年同期减少493,090.82,下降1.93%。
现金流情况: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3,947,172.97元,相比上年同期增加83,077.33元,增长0.35%。
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8,693,148.07元,占据营业收入的比例为8.88%,公司依托现有核心软件研发技术团队,坚持自主创新,电能质量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软件开发项目取得实质进展;公司引入研发人员充实完善电能质量治理产品开发团队,在电能质量治理产品研制项目中按计划完成关键设计研发工作。报告期末,公司拥有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
公司是一家立足电网领域,聚焦电力系统电能质量,专业从事电能质量监测设备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提供电能质量测试评估等技术服务,并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电能质量整体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
电能作为一种使用最为广泛的能源,其系统层次复杂、实时性要求高、规模大,由众多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及用电设备连接而成。电力系统是发电、变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环节组成的电能生产与消费系统。新能源发电及用电设备的可靠性及运行状况直接决定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和安全,也决定着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
电能质量即电力系统中电能的质量,电能质量问题会导致用电设备故障或不能正常工作,提高电能质量,能有效降低供电电网三相电压的不平衡度,减小电压骤升、骤降幅度,减少电网有害谐波,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连续和经济运行,从而减少企业用电设备因电能质量问题而造成的绝缘击穿、设备损坏现象,以免对企业的连续生产造成影响。
电能质量监测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管理和改善都是十分重要的,是对电力系统进行治理并改善其电能质量的前提条件。电能质量监测产品是电网管理者实现对电网系统有效监管的必需设备,只有对反映电能质量指标的参量进行准确、实时的测量,才能为实现对电能质量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电能质量治理的核心是能够对所供应的电力进行控制、变换,为用户或负荷提供质量合格、性能稳定、符合要求的电能,其中无功补偿与谐波抑制技术是电能质量治理的关键支撑技术。电能质量治理设备,如无功补偿装置、谐波治理设备等,从电压、谐波、功率因数等方面对电能质量问题进行修正和完善。
目前我国电力系统发电装机总容量、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远距离输电能力、电网规模等指标均稳居世界第一,电力装备制造、规划设计及施工建设、科研与标准化、系统调控运行等方面均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为服务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用电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全社会清洁低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电力供应保障截至2021年底,我国各类电源总装机规模23.8亿千瓦,西电东送规模达到2.9亿千瓦。全国形成以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东四省、川渝藏)、南方六大区域电网为主体、区域间异步互联的电网格局,电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稳步提升。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8.3万亿千瓦时,总发电量8.4万亿千瓦时。电力可靠性指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用户平均供电可靠率约99.9%,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
电力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加速。截至2021年底,非化石能源装机规模达11.2亿千瓦,占比达到47%,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11.1亿千瓦)。2021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达2.9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35%。其中,新能源发电量1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2%。
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持续增强。截至2021年底,煤电灵活性改造规模累计约1.5亿千瓦,抽水蓄能装机规模达到3669万千瓦,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超过400万千瓦。新能源消纳形势稳定向好,全国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达到97%、98%,特别是西北地区风电、光伏发电的利用率达到了94.5%、94.6%。电力技术创新水平持续提升。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基本完备。全球最大单机容量100万千瓦水电机组投入运行。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投入商业运行,全球首个高温气冷堆核电项目成功并网运行。单机容量10兆瓦全系列风电机组成功下线。光伏电池转换效率持续提升。柔性直流、“互联网+”智慧能源、大规模新型储能、综合能源等一大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
2021年,全国电力市场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完成市场化交易电量3.8万亿千瓦时。上网电价改革进一步深化,输配电价改革持续优化,分时电价、阶梯电价机制逐步健全。配售电业务加快放开,形成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的新格局。用电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般工商业电价连续三年降低,世界银行“获得电力”评价指标排名跃升至全球第12位。
一是多重因素叠加,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保障电力供应安全面临突出挑战。当前国际局势依然复杂多变,能源价格高企,动力煤、天然气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国内煤炭、天然气供应紧张,价格持续高位,火电企业经营存在困难,叠加能耗双控以及水电出力的不确定性,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长期来看,我国电力需求仍维持稳步增长趋势,尖峰负荷特征日益凸显。新能源装机比重持续增加,但未能形成电力供应的可靠替代,电力供应安全形势严峻。需要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全力保障能源安全,推动构建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发展的源网荷储多元综合保障体系。
二是新能源快速发展,系统调节能力提升面临诸多掣肘,新能源消纳形势依然严峻。新能源占比的不断提高,其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特点快速消耗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资源。近年来,虽然经过各方不断努力,全国新能源利用率总体保持较高水平,但消纳基础尚不牢固,局部地区、局部时段弃风弃光问题依然突出。未来,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对系统调节能力提出了巨大需求,但调节性电源建设面临诸多约束,区域性新能源高效消纳风险增大,制约新能源高效利用。
三是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特性日益凸显,系统运行压力持续增加。相比于传统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低惯量、低阻尼、弱电压支撑等特征明显。我国电网呈现交直流送受端强耦合的复杂电网形态,电网电压层级复杂,高低压层级电网之间、送受端电网之间协调难度大,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面临较大风险挑战。随着高比例新能源、新型储能、柔性直流输电等电力技术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系统主体多元化、电网形态复杂化、运行方式多样化的特点愈发明显,对电力系统安全、高效、优化运行提出了更大挑战。
四是传统电力调度方式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业态,调控技术手段、调度机制、信息安全防护等亟待升级。一是随着数量众多的新能源、分布式电源、新型储能、电动汽车等接入,电力系统信息感知能力不足,现有调控技术手段无法做到全面可观、可测、可控,调控系统管理体系不足以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二是当前电力调度方式主要是面向常规电源为主的计划调度机制,尚不能适应电力市场环境下交易计划频繁调整,不能适应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条件下源网荷储“多向互动”的灵活变化。三是作为重要基础设施领域,电力系统已成为网络攻击的重要目标,信息安全防护形势更加复杂严峻,调度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亟需提升。
五是电力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的自主化、国产化水平偏低,电力系统科技创新驱动效能需持续提升。需要加强政策引导,激发创新潜力,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多维技术路线推动能源电力全产业链融通发展。六是电力系统转型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障碍和风险挑战,亟需完善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进入新发展阶段,落实“双碳”战略部署,解决电力转型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和顽疾,关键要靠体制机制创新,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这为新时代我国能源电力高质量跃升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践行“双碳”战略,推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电力系统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重点在功能定位、供给结构、系统形态、运行机理、调控体系等领域顺应发展形势、响应变革要求,主动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电力系统功能定位由跟随经济社会发展向主动引领产业升级转变;二是电力供给结构以化石能源发电为主体向新能源提供可靠电力支撑转变;三是系统形态由“源网荷”三要素向“源网荷储”四要素转变,电网多种新型技术形态并存;四是电力系统调控运行模式由单向计划调度向源网荷储多元智能互动转变。
2021年3月15日,习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对能源电力发展作出了系统阐述,首次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新时代能源电力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型电力系统是以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以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为主线任务,以源网荷储多向协同、灵
活互动为坚强支撑,以坚强、智能、柔性电网为枢纽平台,以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保障的新时代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新型电力系统具备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四大重要特征,其中安全高效是基本前提,清洁低碳是核心目标,柔性灵活是重要支撑,智慧融合是基础保障,共同构建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四位一体”框架体系。
“安全、可靠、经济、优质、环保”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尤其电力体制改革以来,电能正逐渐回归其商品的属性,质量至关重要。电能质量对电力系统及电气设备的安全和效率,以及生产、生活和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均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随着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电网建设的不断推进,轨道交通建设的加速,冶金等高能耗类企业用电需求的增加,以及半导体、汽车制造等电能质量高要求用户不断发展,不但加剧了一些以往长期存在的谐波、三相不对称等电能质量问题,电压瞬降等一系列新的电能质量问题也不断产生,世界各国每年因电能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巨大。根据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EPRI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每年因电能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高达300亿美元;根据国际铜业协会《中国电能质量行业现状与用户行为调研报告》数据显示,调查的32个行业共92家企业中,有49家企业因电能质量问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高速发展,电能质量问题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一方面,我国电网规模越来越大,各种非线性负荷和新能源发电的接入以及无法避免的各种故障,给系统带来越来越多的电能质量问题;另一方面,对电能质量问题敏感的用电设备应用越来越广泛,如高精度的生产仪器、精密机床等,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电能质量的改善与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电能质量行业发展初期,由于国内缺乏相应强制实行的标准,使得国内企业普遍对电能质量问题认识较为淡薄,这使得市场推动力不足。但随着政府、发电、供电以及用电企业对电能质量的理解和认识的加深,汽车制造、半导体等高科技企业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201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修正案在第四章第二十八条规定:供电企业应当保证供给用户的供电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对于公用供电设施引起的供电质量问题,应当及时处理。用户对于供电质量有特殊要求的,供电企业应当根据其必要性和电网的可能,提供相应的电力。上述条款将电网公司的电能质量责任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近年来,随着电能质量问题的不断加剧以及造成的损失增加,我国电能质量总体市场在各方面的推动下呈稳步增长的趋势。
从目前电能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案来看,主要可以分为电能质量监测、电能质量治理、电能质量服务三类。随着电能质量问题逐渐引起重视,我国电能质量产业正在快速崛起,电能质量监测设备、电能质量治理设备、电能质量系统软件与服务三大领域都取得了一定成绩。根据《2018电能质量行业发展白皮书》数据,电能质量治理产品市场规模大约有186.46亿元,占总体市场93%;电能质量监测市场有较大幅度上升,但市场基数不大。
随着电力、电子设备应用的逐渐广泛,各种用电设备对电能质量的敏感性不断增加,电能质量产品作为供电、发电和用电三方了解电能质量状况、解决电能质量问题的必备工具,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未来拥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从提高电能质量的角度出发,全社会不同层面的参与者都能够从中获益。终端用户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和减少缴纳电费,直接获得经济好处;发电企业和电力公司通过优化资产管理及减少输配电损耗提高运行效率;全社会通过提高用电效率,降低碳排放,减缓全球变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十四五”规划的落地,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将大幅跃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企业将迎来迅猛发展。这些智能制造、汽车、生物制药、半导体、航空航天等各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对供电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对电能质量关注程度也随之提高,相应对电能质量监测、治理产品需求同样提高,未来国内电能质量设备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光伏发电年新增装机量不到1吉瓦,2021年全国新增光伏并网装机容量54.88吉瓦,同比上升13.9%。累计光伏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8吉瓦,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全年光伏发电量为3,259亿千瓦时,约占全国全年总发电量的4.0%。2021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达2.9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35%。其中,新能源发电量1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2%。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到2020年底,全国风电累计装机2.81亿千瓦,其中陆上风电累计装机2.71亿千瓦、海上风电累计装机900万千瓦,风电装机占全部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的30.09%。2020年风电发电量4,6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15%,占全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21.06%。
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公布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的通知国能综通新能〔2021〕84号》,全国共有676个县区列为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为此国网下发了《关于积极争取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的通知》,国网设备部发布了《配电网电能质量和技术降损管理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以及《分布式光伏电能质量监测技术要求》,要求尽快开展整县分布式光伏电能质量监测工作。
新能源在并网过程中会对电力系统造成影响,对电能质量技术产生了新需求。这些需求表现在分布式电源的不确定性及网络的复杂性,这使电能质量监测和治理变得更加重要。全面优化电力系统的布局和设计,加强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建设,及时加装电力监测和治理装置,以保证并网后的稳定运行,推动新能源发电行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较快,我国电网工程投资额自2013年开始快速上升并首次超过了电源工程投资额,标志着电力投资的重点逐渐向配电网络转移,电网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1年电网工程投资额增长至4,95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0%。
“智能电网建设”被写入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先后制定了发展规划。在绿色、节能、智能意识的推动下,智能电网成为了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重要领域。
“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计划加大投资规模,累计投资将超3万亿元。根据公开数据,南方电网“十四五”期间投资规模将超6200亿元,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在1000亿元以上;国家电网“十四五”期间投资应超过2.5万亿元,2022年计划总投入为5795亿元,其中电网投资计划为5012亿元。
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统筹高比例新能源发展和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加快电力系统数字化升级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迭代发展,全面推动新型电力技术应用和运行模式创新,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电力系统数字化升级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将产生电能质量产品市场需求。(3)轨道交通建设不断推进,电能质量行业产品需求稳步提升
据中国轨道交通网统计,截至2019年末,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在建线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19亿元,投产新线公里。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4.63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3.8万公里;全国铁路路网密度152.3公里/万平方公里。其中,复线万公里,复线%。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5.9万公里。
目前国内的地铁、高铁等大量应用UPS电源、可控硅调光系统、大型LED设备需要高质量的电源,对供电连续性要求较高,对电压波动等各种问题非常敏感。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和铁路等建设力度的加大和建设进度的加快,这些设备的大量应用也使得应用于该领域的电能质量行业产品的需求稳步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黑色冶金方面,2021年粗钢产量103,524.3万吨,复合年增长率为4.66%;2021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为6,477.1万吨,复合年增长率为6.95%。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1年度,我国有色冶金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4%,黑色冶金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6.7%。随着冶金等高能耗类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用电量持续增加,电能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如果行业内企业大范围提高电能质量,以此提高电能的使用效率,将对节能减排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电能质量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5)智能制造设备大量应用,半导体、汽车制造等电能质量高要求用户不断发展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发展应用趋势分析报告》,预计近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将取得较大增速,2024年将增长至56,861亿元,2019-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达到21.72%。
随着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大量应用,半导体、汽车制造等电能质量高要求用户不断发展。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21年1-9月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6,858.6亿元,同比增长16.1%。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汽车产量1-11月增长至2,317.2万辆,复合年增长率为3.28%。随着智能制造设备的大量应用,半导体、汽车制造等电能质量高要求用户发展前景良好,将带动电能质量行业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
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电能质量整体水平下降、优质供电难度大的严峻挑战。具体表现在电压质量问题更突出、波形质量的多样性和复杂问题,功率波形的理论与应用问题、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下的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指标体系与质量成本问题。为更好应对挑战,需要对电能质量问题重新认识,概括为认知重构、技术重构和运行管理体系重构。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征程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大力度完善新型电力系统电能质量领域技术体系与工程实践。
我国电能质量治理行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无功补偿技术和谐波治理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
我国无功补偿细分产业的发展经历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进口替代的过程。目前SVG产品是行业类的主导产品,根据《2017-2018年电能质量行业商鉴》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用户侧无功补偿市场规模为288.7亿元,预计2020年增长至384.3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67%。
有源滤波技术能对频率和幅值都变化的谐波及无功功率进行跟踪补偿,且补偿特性不受电网阻抗的影响。随着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下游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谐波治理市场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根据《2017-2018年电能质量行业商鉴》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谐波治理市场规模将达178亿元,2014-202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0.02%。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用电负荷性质的改变,全社会用电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大量非线性、冲击性负荷的应用,对电网的污染日趋严重,使供配电系统的电能质量问题恶化,其中有功不平衡引起的电压不稳定、低频振荡、损耗增大等问题尤为严重;另一方面计算机的普及、IT产业的发展、微电子控制技术的应用,使得大量用电设备对供电电能质量问题越来越敏感,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另外随着用电安全和质量日益受到全社会重视,我国电能质量监管机制将逐步完善,各级供电公司对企业用户接入电网电能质量监管要求也在不断加强,对电能质量治理行业的稳步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根据智研咨询《2020-2026年中国电能质量治理市场深度调查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数据,预计2025年电能质量治理市场总规模将增长至1,720.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04%。
电能质量治理是一个从发电、输电、配电到用电均需要进行的一项工作。尤其是当前我国电力结构的改变和负载类型的增多,带来的谐波、电压暂降等各种电能质量问题越来越多,这对一些高精尖制造业隐患极大。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加速,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大规模使用和各种新型电子设备的出现,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电能质量问题,也加剧了以往一些长期存在的电能质量问题。从市场需求看,国内电能质量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且随着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认知度不断提高,用户侧电能质量治理市场空间将越来越大。
电能质量治理装置可细分为有源滤波器(APF)、无源电力滤波装置(PPF)、静止同步补偿装置(STATCOM/SVG)、静止无功补偿装置(SVC)、动态不间断电源(DPUS)、动态电压恢复器(DVR)、不间断电源(UPS)、静态切换开关(SSTS)、三相不平衡治理装置、静电电容器/电抗器、过电压保护器等。其中,UPS、静电电容器/电抗器占据主要市场,分别占比33.1%、32.2%,PPF和SVC产品市场份额近年来有明显下降,三相不平衡治理装置受近年电网政策要求影响,呈大幅上升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能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其原因不但与电力部门有关,有的电能质量指标(例如谐波、电压波动和闪变、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往往是由用户干扰引起的,牵涉发电方、供电方和用电方,关系到各方的利益。因此,为了切实维护电力部门和电力用户的共同利益,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净化电气环境,必须加强电力系统电能质量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电能质量监测与分析系统,以便对电能质量进行准确的检测、评估和分类电能质量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关系到电网和用电的安全问题。
国内对于电能质量研究的起步比较晚,我国电能质量监测开展的历史相对欧美发达国家较短,20世纪80年代由科研院所开始谐波的研究工作,随后有一些公司开始致力于电能质量监测装置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国内已普遍建成区域电能质量监测系统以全面掌握区域各处的电能质量情况。
目前,电能质量监测终端分为非在线监测和在线监测两种方式,非在线监测主要采用便携监测产品,这种方式投资小、测点选择灵活,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线监测一次性投入成本相对较高,但由于具有技术先进,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连续、远程监测,能够对电能质量指标超限报警、数据录取、电能质量故障分析预报等诸多功能而被广泛使用。随着电力电子化的整合需求提升,未来在线监测需求将不断增长。国内电能质量问题越来越得到关注,电能质量监测装置在电网中的应用也向着普及化方向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经历了巨大的发展。电能质量信息平台将整合监测系统和其他相关系统,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以及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的数据支撑平台。目前,电能质量管理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电能质量监测系统中仅仅对各电能质量指标进行监测的范畴,因此构造一个完整的电能质量信息平台至关重要,其未来将可能成为与SCADA,PMU和AMI并驾齐驱的重要平台,电能质量监测行业正处于成长期。
请参阅本报告第四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经营情况回顾(二)行业情况”。
公司基于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围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要求,制定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以为电力行业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各环节提供电能质量监测、分析评估和治理设备为发展方向,持续拓展电能质量监测、分析评估和治理产品的研发和产业链布局和完善,将公司业务延伸至电能质量产业链的上下游各环节,优化组织公司现有的电能质量业务,发挥更好的上下游协同效应,同时通过上下游的技术融合,改进和完善电能质量解决方案,为电力行业管理、分析和改善电能质量,为社会各类工商业和企事业用电客户的电能质量优化做出努力和贡献。
围绕公司总体战略发展规划,认真贯彻落实董事会各项目标,2023年公司总的经营计划是一方面充分利用公司上市后形成的“品牌效应”,抓住疫情管控开放后的有利时机,请进来、走出去,大力宣传和交流,进一步扩大公司的市场影响力。另一方面紧跟“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国家战略,积极寻求新的市场机遇,不断拓展业务版图,对公司现有产品和业务加大营销和市场开拓力度,实现更广泛应用和更大规模销售;同时,布局部署实施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制,保障研发收入,为公司发展提供持续的技术和产品保障。2023年着力使公司业绩实现稳步增长,为后续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股东创造价值。
公司长期坚持“寻电能质量之因,解电能质量之惑,治电能质量之本”的指导方针,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在电能质量监测领域具备一定优势,形成了一系列的专利技术和产品,在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得到了广泛应用。2023年公司将继续立足电能质量监测领域,不断深耕细化,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结合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对电能质量提出的新标准和新要求,不断改进和提升产品的技术和性能。结合国家电网公司PMS3.0系统建设,积极跟踪和配合各省市公司PMS3.0系统建设对电能质量管理的要求,关注各省市电网公司的技术监督要求和配电网无功电压和技术降损管理提升三年行动(2022-2024年),推进公司电能质量监测产品和电能质量测试和评估业务的更广泛应用。
报告期内,公司初步完成了电能质量数据中心的开发和业务管理流程,2023年公司将利用前期积累的案例和经验,在用户侧大力拓展电能质量监测并接入公司电能质量数据中心,利用“灿能云”电能质量数据中心平台,持续为用户提供电能质量数据分析评估、电能质量的治理和改善效果跟踪与评估。将公司业务从电能质量监测更广泛地向电能质量分析评估和电能质量治理延伸,打造电能质量全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公司在电能质量领域的整体竞争能力,提升公司的经营规模和影响力。
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以电网为纽带,向新能源发电和用户侧拓展市场空间”的策略。2023年公司将积极推进新兴潜在市场的开拓和铺垫,加强各层面合作交流的同时,掌握更加丰富准确的市场行情,做出分析研究,提高应变能力,灵活动态调整销售策略,进一步优化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方法,善用自身和平台价值及资源禀赋,积极为客户赋能,创造价值,在赢得订单的同时赢得客户尊重。
2023年公司将在电力电子技术和产品方面加大投入,引进人才培养及储备,增强核心竞争优势。积极推进电能质量稳态治理产品APF和SVG,电压暂降治理产品DVR的开发。继续保持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在自主研发基础上,通过合作研发,积极推动电能质量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和新产业(300832)融合。
2023年公司将优化内部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强化内部控制体系,提升公司管理水平;持续改进绩效管理制度以及激励机制,吸引高质量人才的同时加强内部人才梯队建设。
公司下业为电网建设、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轨道交通以及企业用户等行业,其中,电网建设行业和新能源的发展对公司所在行业影响较大。若未来电网公司建设投资规模减少,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支持政策减少将导致市场对公司产品需求减小,进而影响公司成长。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关注政策变化,密切把握政府的政策动向,并积极根据政策变动和经济环境发展大趋势调整业务发展方向。
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略有增长,但受人工成本增加、搬新厂区后厂房折旧、管理成本增加、研发投入增加等因素影响,净利润下滑1.93%,扣非后净利润下滑11.34%。公司未来业绩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政策及发展趋势、自主产品创新能力、产品或服务质量、与主要客户合作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如果上述因素出现重大不利变化,而公司自身不能及时调整以应对相关变化,公司经营业绩存在下滑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加强市场开拓工作,不断拓展用户侧市场业务,进一步加强销售队伍的建设,加大市场拓展工作的投入,以降低此风险。
公司目前所处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但尚未到激烈的程度,但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将投身本行业。如果未来,公司不能保持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核心优势,有可能导致市场份额下降,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应对措施:公司将加大在人才、技术、研发及市场方面的投入,将企业的产品技术、市场占有率以及企业规模做大做强,以减少竞争风险。
2020年度、2021年度,2022年度公司的营业收入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上半年实现的收入较少,下半年实现的收入较多,其中,下半年收入占比分别为67.76%、68.14%、65.19%。公司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公司营业收入存在季节性波动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下游客户主要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的下属省电网公司及供电局等,客户一般根据产业政策、预算规模等情况在上年末或本年初公告本年度的采购计划,然后进行招标确定供应商,在下半年组织服务提供的较多,因此收入较多在下半年实现。公司始终重视市场拓展工作,将进一步加强销售队伍的建设,加大市场拓展工作的投入,不断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以降低业收入季节性波动的风险。
公司主要从事电能质量监测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未来公司计划拓展电能质量治理产品市场,公司所处业务领域具有技术更新快、客户需求多样化特点。但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有可能会造成研发滞后,产品不能及时满足客户需求,存在着丧失技术领先优势的风险;同时若公司未能顺利研发出自有治理产品或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则可能面临开拓新产品、新领域失败的风险。
应对措施: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对产品研发进行投入,保持产品技术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公司持续关注电能质量市场动态,投入研发之前进行充分地可研性调查,最大化确保自主产品的市场定位准确、技术领先;针对市场反应较好的原有产品积极做好升级维护。
公司依赖自身的技术和创新优势不断发展,业务发展需要核心技术人员和高效的营销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对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将导致人才资源竞争的不断加剧,公司未来可能面临核心技术人员不足甚至流失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始终重视人才在企业中的价值体现,注重并不断改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多方面对员工进行激励与关心,公司将努力做好绩效与薪酬体系的管理工作,未来也将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以降低人员流失的风险。
公司产品所需的原材料主要为芯片、机箱、屏柜、插件等。报告期内,公司产品的材料成本占营业成本的比例较高。如果芯片受贸易政策、疫情等原因导致供货不足、主要原材料市场供应发生变化或者采购单价出现大幅波动,公司的经营成果将会受到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始终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的要求对原材料供应商进行管理,未来公司还将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管理,并不断开拓渠道,引进更多资质优、技术强的供应商。
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按15%缴纳企业所得税。子公司佑友软件为软件企业,自2018年度起,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政策。同时,公司及子公司还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销售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税收优惠政策。如果国家关于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导致公司不能继续享受上述优惠政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
应对措施:公司一方面加强技术开发及知识产权的申请与保护,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动以便及时应对;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降本增效,不断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2020年度、2021年度和2022年度,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64.56%、60.57%和58.74%。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若公司不能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开发新产品以扩大应用领域等方式提高竞争力,则公司可能面临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向新市场多领域拓展,加大研发、人才方面的投入以提高竞争力。
实际控制人章晓敏直接持有公司16.03%股份,林宇直接持有公司10.69%股份,金耘岭直接持有公司10.68%股份。章晓敏、林宇、金耘岭三人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三人合计直接持有公司37.39%股份,并通过灿能咨询间接控制公司16.18%股份。三人合计控制公司53.57%股份,为公司实际控制人。章晓敏、林宇、金耘岭可能通过行使投票权或任何其他方式对本公司经营决策、人事等方面来控制,并有可能发生利用控制权作出对自己有利,但有损其他股东或本公司利益的行为。因此,公司存在不当控制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严格贯彻执行《公司章程》、“三会”议事规则等公司治理制度,以制度规范实际控制人的决策行为。报告期内,公司按照相关制度召集、召开三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建立包括电子邮件、电话等良好的沟通渠道接受投资者咨询,防止实际控制人对公司和其他股东的权益进行侵害。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产业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新能源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