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讲堂】杨丹辉:我国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意义与重点方向(4)
来源:米乐直播app安装下载
发布时间:2024-06-23 10:41:1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质量理念也在不断演变。从词义上看,质量在物理学中是指物体所具有的一种物理属性,是物质的量度。
一般意义上的质量多指微观层面的产品、服务和工程质量,其含义包括符合性、适用性及满意性。符合性从生产标准角度理解,意味着产品、服务和工程与设计标准的一致性,合格的产品、服务和工程具有质量可靠性;适用性是从顾客使用角度理解,指产品、服务和工程能够很好的满足一般性需求;满意性从综合绩效角度理解,即质量还可提供品牌等满意程度。质量还具有战略性,蕴含着产品、服务及工程的影响力。
高水平发展观丰富了质量的内涵。产品、服务和工程质量是微观层面的质量,而高质量发展则体现在宏观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和产品等不同层面。如果说产品质量是指产品的固有特性满足需求的程度,那么宏观质量或经济发展质量则主要强调经济发展的外部性。
一般而言,宏观质量的具体评价指标包括规模、效益、生态、就业、公平等不同的侧面。就内涵而言,高水平发展至少包括了要素投入、发展效益、成果共享三部分内容。因此,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求重新定义质量的内涵及边界,明确研究对象是“发展质量”而非“产品质量”,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质量而非单纯的制造、服务业质量。
质量是我国实现强国目标的标志和重要推动力。内生经济稳步的增长理论认为,传统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对经济的贡献逐步递减,而科技、知识、管理等创新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慢慢的变大。传统生产要素和创新生产要素组合最终都要体现在产品、工程和服务的品质上。因此,产品、服务、公共治理质量达到世界级水平是中国成为强国的标志之一,质量是我国实现强国目标的重要标志。
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相对于创新要素,质量是更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要素。即便一个企业并未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其依然能够最终靠较高的质量生产水平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增加有效供给,更好满足市场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从而对接需求和供给,释放消费需求潜力,推动经济发展。可见,质量提升是强国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且更具一般性和普遍性。
建成现代化强国是质量提升和发展的最大的目的。强国是一个复合概念,不仅包含经济规模逐步的提升,也包括经济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率改善,还涵盖生态环境宜居、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获得感提高等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复合概念。
质量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发展和福祉的增加,一种原因是以民众需求为导向,通过产业体系优化、产品服务的品质提升等方式,不断满足民众日渐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实现经济稳步的增长成本最小和产出效率最高,这与强国的概念在逻辑上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对应性和一致性。
宏观层面上,质量强国主要指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提升,包括增长的稳定性、发展的均衡性、环境的协调性、社会的公平性等维度。
中观层面上,质量强国主要指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质量提升,具体包括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服务业质量效益特征凸显,质量竞争型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等。
微观层面上,质量强国主要指企业经营质量的提升,最重要的包含先进质量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培育,产品、工程和服务的品质的有效提升,产品竞争力与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品牌影响力的增强,以及由此而来的个性化、多样化中高端产品供给大幅度的增加、高的附加价值和优质服务比重提高等。
质量强国主要涵盖以下三个领域:一是在经济发展领域,质量强国战略旨在增强经济内生发展动力,提高经济发展整体质量和效益,调整优化产业体系,推动创新驱动和质量型经济发展;二是在社会进步领域,质量强国战略旨在提升社会发展质量,强化民众质量观念和意识,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的品质,更好满足民众消费需要,进而提升民众受教育、就业、生活居住环境与出行方面的质量及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满意度;三是在政府治理领域,质量强国战略旨在推进制度建设,改善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体包括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和促进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加强相关立法,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政府转型等。
质量强国建设有三个主要支撑:一是质量技术基础是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前提;二是产品质量管理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具体路径和表现;三是质量监管是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的必要手段,主要任务在于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等质量主体监管作用,以加快质量法治建设、完善质量激励考核机制、建立健全质量诚信体系和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明确了八个方面重点任务,是质量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需要全面精准把握,统筹推进落实:一是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二是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三是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四是提升建设工程品质;五是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六是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七是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八是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